查看原文
其他

还有这种操作!萧山“爱心三房”试点改造全部完工,实景图让人羡慕!

萧山日报 2022-05-18



近日,区民政局救助工作人员收到了第三方机构关于“爱心三房”(书房、卧房、厨房)改造项目的验收报告。通过入户调查和实地拍照,服务对象均表示出较高的满意度。


先来看一组对比照。


#改造前的厨房#


#改造后的厨房#


这是“爱心三房”精准救助项目中的一个。厨房经过改造变得整洁干净,同时还消除了许多安全隐患。


“爱心三房”精准救助项目惠及174户困难家庭


“爱心三房”改造项目是我区实行精准救助的一个缩影。该项目由区民政局与区慈善总会联合开展,针对全区农村收入型低保家庭的小学生书房、卧房进行改造,厨房改造项目在个别镇街进行试点。


为此,区慈善总会专门设立改造基金40万元,同时准备了10万元学习用品与生活用品,资助改造的困难家庭。经过前期摸底调查,共确定174户困难家庭列入改造名单,其中154户进行书房、卧房改造,20户进行厨房改造。这些“爱心三房”于9月底前已全部完工。


8岁的小飞飞来自新街街道沿江村的一户困难家庭。他没有单独的卧房,平时在二楼北面的小房间里做作业,只有一张低矮的课桌和一张小板凳,学习条件非常艰苦。经“爱心三房”改造后,小飞飞有了一个朝南的卧室兼书房,之前的水泥地面铺上了复合木地板,墙壁重新刷白,装上了窗帘,先前悬挂在阳台上的空调外机移到了室外。尤其让小飞飞高兴的是,他还拥有了崭新的电脑桌和写字桌,以及一盏白色的台灯。


如今,一到晚上,小飞飞就会打开台灯,专心地坐在书房里学习。“条件改善了,孩子的学习劲头更足了,我们爷俩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。”小飞飞的爷爷告诉记者。


多举措多力量推进精准救助


在社会保障体系中,社会救助是最基础最根本的社会保障,是公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。如何真正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,切实兜住、兜准、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,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规范化和精准化水平,成为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

为此,我区民政工作坚持把握精准要义、念好精准真经,建立健全防范致贫机制,深入特殊困难群体“周边、身边、床边”解决实际问题,切实将温暖送到每一位困难群众的心坎上。


我区慈善事业近年来高速发展,慈善组织每年募集的资金在全省前列,为了让慈善资金更好地参与社会救助,区民政局多次联合区慈善总会开展社会救助,推出了“爱心·童心·心联心”医疗救助项目、“老模帮助困难老模”助困项目、“金秋园梦”助学项目,“幸福在夕阳”助老项目,“爱心轮椅”助残项目,环卫工人“慈善年夜饭”项目等。这些项目均针对特定的困难群体,不再单单是发钱补助,解决的正是他们实际生活中最需要的,是真正的“雪中送炭”。据统计,我区每年慈善资金用于各类社会救助高达6000多万元,累计资助善款已达10.5亿元,使萧山社会救助融入了社会各界的善心和力量。


在区民政局和区慈善总会的牵头下,2016年,我区推出首个慈善精准扶贫基地,通过结合当地特蔬菜合作社,建立蔬菜大棚基地,慈善总会出资建设,贫困家庭出劳力,合作社负责销售。三年来,已有4户家庭通过努力走出了贫困,在基地年平均收入超过5万元,“造血式”救助帮扶初建成效。2019年10月,我区在靖江街道建立扶贫助残电商(培训)基地,计划三年培训200名贫困残疾人,让有能力的残疾人通过自己努力走上自食其力之路。


除了联合慈善力量,我区还通过推出公益创投项目,让更多的人来参与社会救助。从2017年开始至今,我区连续四年开展公益创投大赛,共扶持公益项目217个,涉及到社会救助的各个方面,如关爱困境儿童项目,独居老人生活照护项目,困难群众脱贫技能培训项目等,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。在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下,更多困难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,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温暖。


文、摄/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戚天琪

编辑/贺一萍


>>>>

你可能想看

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,关注萧山日报和萧山发布APP萧山日报&萧山发布


一下,更有动力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